伤病始终是NBA赛场上的一部分,这是每一支职业球队都无法回避的挑战。例如,姚明和麦迪所在的姚麦时代的火箭队,由于两位核心球员轮流遭遇伤病,这支球队多次在季后赛中止步首轮,未能更进一步。再比如,2018年西部决赛中,克里斯·保罗因伤缺阵,导致火箭队错失了晋级总决赛的大好机会。这些伤病的代价不仅仅是球队的胜利和战绩,更多的人会好奇:当NBA球员因伤病无法上场时,他们的工资是否能够得到保障?这些问题都与NBA的保险制度息息相关,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对于NBA球员而言,并不是所有的伤病都由球队负责承担。具体来说,NBA的伤病被分为两个类型。一种是“工伤”,即球员在比赛、训练或从事与比赛相关活动中遭遇的伤病,例如赛场上的意外、训练中的拉伤等。对于这样的工伤,球队不仅要支付球员的薪资,还需承担相关的医疗费用,确保球员得到全面的治疗。另一种则是“非工伤”,也即与比赛和训练无关的伤病,例如交通事故、意外摔伤等。这类伤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,则完全需要由球员个人承担,与所在球队无关。
即便是在“工伤”范围内,也需要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。一些较为轻微的伤病,例如感冒发烧或手指骨折,可能只会让球员缺席几场比赛,只要未超过41场,那么其全部薪水及治疗费用由球队承担。而如果伤势过于严重,比如半月板撕裂或应力性骨折,导致球员赛季报销,此时保险公司就会介入并承担部分薪资。也就是说,NBA保险制度是分阶段减轻球队的经济负担。
在NBA的保险机制中,“41场条款”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规则。该条款规定,如果球员因伤病缺席不足41场比赛,其薪资由球队全额支付。但当缺席时间超过41场,保险公司将分担伤病球员后续薪水的80%。以科比·布莱恩特在2013-2014赛季为例,科比的赛季薪资为3000万美元,但因伤病他仅出场6场比赛。按照“41场条款”,湖人队需负责41场缺席比赛全部薪水及其余35场20%的薪资,而保险公司则支付剩余35场80%的薪资。最终,湖人承担了1756万美元,保险公司支付了1024万美元。
这样的机制无疑为NBA球队分担了财政压力,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份保障背后也需要付出代价。据统计,NBA每支球队每年需要支付几百万美元的保险费用,每名球员的保费约占其薪资的1.5%-5%,并且联盟要求至少为五名球员缴纳保费。随着保险公司的机制调整,这一人数上限从最初的五人逐步提高至如今的十五人。目前,保险公司每年最多可以将15名高风险球员列入除外名单,这些球员主要是那些伤病频发或病情复杂的球员。
此外,某些情况下,球员的工资可能会被扣除,例如联盟禁赛、球队禁赛以及无故旷工。联盟禁赛多因重大事件或恶劣行为,例如阿泰斯特在“奥本山宫事件”中被禁赛73场,这段时间的薪资自然无法领取;而球队禁赛一般是因球员出现违纪行为,例如公开与教练或管理层冲突、拒绝参赛等,薪资也不会得到支付。无故旷工则是另一种明显违规行为,但有正当理由的不在此列。例如,马刺队在“轮休管理”方面表现突出,波波维奇教练会以球员身体不适等理由定期让主力轮休,合理规避了工资扣除的问题。
总体来看,NBA在保障球员利益与分担球队支出压力方面的制度相对完善,也为联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相比之下,有报道指出国内部分职业篮球联赛在球员保障方面存在较大不足,伤病治疗常需球员自费。这些差距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,或许未来能够推动更多完善相关制度的努力。




